物流產業大數據平臺采用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邏輯方法分別對我國主要運輸方式貨運量的增長和占比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文中依據1990-2013年我國主要運輸方式貨運量的相關數據,客觀地反映出各種運輸方式的具體變化情況。
縱向分析——各運輸方式貨運量增長情況
1.絕對量(定基)增長情況
以1990年的貨運量作為基期值,分析了我國主要運輸方式貨運量在1990年至2013年間的增長情況,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1990-2013年我國主要運輸方式貨運量定基增長圖
由圖1可知,我國各主要運輸方式貨運量在1990-2013年間均呈現增長趨勢,其中民用航空貨運量增長最迅速,鐵路貨運量增長最緩慢。
2.相對量(環比)增長情況
接下來從環比增長的角度來分析各運輸方式的增長情況。在1990-2013年間,各運輸方式貨運量總體呈現的波動狀態如圖2。
圖2 1990-2013年我國主要運輸方式貨運量環比增長圖
由圖2可知,民用航空、管道、水運貨運量較其他兩種運輸方式表現出更強的波動性。其中民用航空增長幅度最大,并呈現出持續高速增長狀態。
3.橫向分析——各運輸方式貨運量占比情況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運輸方式貨運量的占比情況也發生了不斷的變化。具體變化情況見圖3。
圖3 1990-2013年各運輸方式貨運量占比圖
由圖3可知,傳統運輸方式在我國整體貨物運輸中仍然占主要地位。鐵路、公路及水路貨運量共占我國總體貨運量的98%以上。盡管民用航空及管道運輸在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在我國總體貨運量中占比仍然較小。
圖4 1990年各運輸方式貨運量占比圖 圖5 2013年各運輸方式貨運量占比圖
由圖4、圖5可知,我國主要運輸方式結構發生了變化。在1990-2013年間,鐵路運輸呈現下降趨勢,水路運輸呈現上升趨勢,公路運輸基本保持平衡(由于傳統運輸方式貨運量所占比重在過去的24年中變化微小,所以這里只展現了1990年和2013年的占比情況)。雖然民用航空及管道運輸占比有所上升,但是總體占比較小,在運輸結構調整上表現并不明顯。
作為我國的經濟命脈,鐵路、公路、水路、民用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我國各區域之間的人員及貨物交流,促進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在1990-2013年間,我國各主要運輸方式在貨運量方面取得了飛速的增長,其中航空運輸的貨運量增速最為明顯;在結構方面也在不斷調整,鐵路運輸貨運量呈現降低趨勢而水路運輸貨運量呈現上升趨勢。
據物流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