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車企掀起官方降價潮
熱度:★★★★★
點評:今年4月,銷售冠軍上海大眾爆冷“官降”,此后數天內,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一汽大眾等多家重量級車企陸續跟進,很快便席卷了幾乎所有一線主流合資品牌。在市場壓力下,更多的自主品牌也被動跟進。即便如此,仍沒有迅速帶動終端銷量,直到十一后國家“紅包”救場方止。
第二件:高田“氣囊門”導致史上最大規模召回
熱度:★★★★★
點評:日本高田“犯事”,氣囊充氣裝置可能爆炸并導致人員傷亡時,史上最大規模汽車召回拉開序幕。從2008年開始,高田缺陷氣囊導致零星車輛被召回,2013年起數量驟增,到2014年累計達到3000萬輛,2015年5月份突破4000萬輛大關,引發“蝴蝶效應”。高田“氣囊門”目前導致的汽車召回總數大約是豐田“踏板門”的三倍多。
第三件:央企反腐東風、一汽“中招”
熱度:★★★★★
點評:3月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建一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成為首位因腐敗問題落馬的車企一把手。隨后,原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平執掌一汽,曾主政過一汽集團的竺延風則入主東風,任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此次一汽與東風換帥一度被媒體渲染成了兩家企業兼并重組的信號,對國內汽車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第四件:咋咋呼呼的電商們
熱度:★★★★
點評:雙十一汽車電商銷售額破200億元,國內各大汽車廠商也已相繼出臺適合自己品牌的電商平臺,其中阿里巴巴、易車、汽車之家、車風等網絡電商是國內各大汽車廠商爭相合作的對象。汽車電商任重道遠,但大趨勢已不可逆。
第五件:大眾尾氣排放造假
熱度:★★★★
點評:美國環境保護署9月18日指控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在所產車內安裝非法軟件、故意規避美國汽車尾氣排放規定,而部分車輛的實際污染物排放量最高可至法定標準的40倍,違反了美國《清潔空氣法》,面臨最高達180億美元罰款。大眾隨后承認造假。至今,改事件仍在發酵期。。。。。。
第六件:霧霾的兇手到底是不是汽車?
熱度:★★★★
點評:12月18日7時,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發布紅色預警:12月19日7時至12月22日24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措施,不斷升高的尾氣排放標準和日益朦朧的“云中仙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時間,關于汽車尾氣排放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熱議。
第七件:救市政策“購置稅減半”空降
熱度:★★★★
點評:9月3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通知,自2015年10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10月1日開始,萎靡了大半年的車市,在這條重磅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實現逆襲。此次購置稅減半是自2009年之后,國家實施的第二次汽車救市政策,小排量、渦輪增壓車型成為受益者。
第八件:青年蓮花“退市”
熱度:★★★
點評:自稱青年蓮花內部人士者爆料:青年蓮花杭州蕭山基地從2013年2月開始停發工資至今,工廠在2014年6月中旬停產放假。2014年,其他各地工廠基本面臨同樣的局面,青年蓮花各車型基本上已經全面停產。據了解,目前包括北京、上海等多城市在內的青年蓮花4S店均已退網或名存實亡,不再銷售新車。自主車企的轉型都會經歷成長的陣痛,但青年汽車的陣痛卻似乎特別長,幾有成為“爛瘡”之勢。
第九件:上海大眾改“上汽大眾”
熱度:★★★
點評:2015年年初,有消息爆料,上汽集團旗下部分以“上海”二字開頭命名的上汽系合資公司,都將更名為“上汽某某公司”。7月1日,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變更后的公司名稱為“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同年12月7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更名為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簡稱上汽大眾。在業內看來,將品牌名稱中帶有地域指向的“上海”字樣改成帶有明顯企業屬性的“上汽”,將有利于提升上汽集團的品牌影響力,同時更好地帶動自主品牌的發展。
第十件:東風日產與恒大“曖昧廣告”事件
熱度:★★★
點評:2014年1月,東風日產以1.1億元買斷了2014年2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期間,恒大淘寶俱樂部2014賽季及2015賽季主、客場比賽服胸前廣告權益。但今年11月21日亞冠決賽上,恒大將球衣胸前廣告變更為“恒大人壽”,對此東風日產方面非常不滿。目前,雙方已對簿公堂。
據微殼汽車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