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是深圳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目前有物流企業14000多家,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9.76%。今年以來,伴隨歐債危機、國內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我市物流業面臨成本激增、利潤下降和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制約了行業發展。日前,在我市舉行的“2012物流發展論壇”上,來自物流業界、研究機構及政府相關部門代表紛紛建言建策,為物流業轉型發展謀劃出路。
諸多因素制約物流業發展
在論壇上,深圳市現代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閆振坤發布了《2012年深圳物流行業營商環境分析》,通過對包括運輸、倉儲、配送、供應鏈、速遞等相關行業的64家企業調研,分析了深圳物流業營商環境狀況。
閆振坤介紹,物流行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近8成企業成本增高。雖然業務量有所回升,但行業利潤呈總體下降趨勢。僅三分之一的物流企業對未來形勢表示樂觀。半數企業打算向內地擴展市場。而由之造成的總部內遷、稅收減少的現象,值得關注。半數以上的受訪企業認為,物流業融資更加困難。人才流失也制約了物流業的發展。絕大多數企業希望,政府對物流業實施稅收優惠。閆振坤稱,2012年首季,我市物流業物流增加值、社會物流總費用、總產出和總額等四大指標,全部下降。
作為物流從業者,深圳和記內陸倉儲集裝箱有限公司總經理區耀偉表示,外圍經濟不好,工廠企業北移、西移,人才流失快,成本增高等,都制約著物流業的發展。
早期有媒體報道,鹽田港貨物吞吐量萎縮,鹽田港反彈乏力。對此,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副主任馬勇智表示,應將深圳港與周邊港統籌考察比較。調查顯示,近段時期,深圳港吞吐量下降了2%,而毗鄰的香港港降幅更大,達到4%。同期,廣州港則增加了6%。究其原因,主要是廣州的南沙港采用了“船運公司做碼頭”的模式,吸引了包括中集在內的一批大型船務公司加盟,封閉了利益鏈條。而深港兩地的港口,采用的是“碼頭運營商”模式,沒有自己的船務公司。
國際物流巨頭覬覦中國市場
世界著名物流企業、法國喬達國際集團代表郭芳盟介紹說,目前國際物流業兼并激烈,高度集中。包括法國喬達在內的十大物流巨頭,瓜分了全球6成以上的物流市場。而中國物流企業,無論從規模或是實力,都無法與這些巨頭相抗衡。國際物流巨頭已虎視眈眈,隨時準備進入內地市場,并購有規模的中國物流企業。他建議,面對群雄競起,國內物流企業應做精、做細自己的領域,走專業化路線。
郭芳盟說,目前大企業對物流業布局影響巨大。如蘋果公司將其手機業務外包富士康加工,富士康在重慶建設基地后,國際物流巨頭隨之跟進。而國內物流業只能跟隨其后,做低端、末端業務。
適時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
與會物流企業認為,行業成本增長,利潤下降是危機,但也是機遇。深圳市有信達物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小斌表示,國內物流業必須跳離傳統模式,積極進行管理模式升級,從品質管理和服務保障上下功夫,避免同質競爭。
深圳市集裝箱拖車協會會長耿博認為,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商貿物流”模式正成趨勢,發展空間巨大,值得借鑒。
深圳市年富供應鏈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副總裁鄭凱平認為,深圳做供應鏈產業的企業有300多家,而有實力的公司只有10多家,他們代表了行業發展方向。他建議,這些企業應走專業化、一體化、價值化道路。
金蝶軟件交通與物流事業部總經理曾輝軍認為,物流企業可借助先進的信息平臺,通過更專業的標準化服務,提升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