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蓋世汽車
疫情之后,我們要買車嗎?人們在網絡上為此吵得不可開交。
有人說,人生在世,世事無常,活得過今天,也不知道活不活得過明天,先爽一把再說。買它丫的,還得挑好的車買。
類似的事情在非典時已經出現過了。當年買車,是要靠搶的。“這種搶購,我一生中就見過兩次,一次是非典,一次是限行前夕。”
《新華網》當年的報道寫道:“80%的消費者看準車型直接交款。”壓根兒就不看車,也不談價格。
也有人說,年終獎還沒發,工資也減半了,聽說公司都準備要倒閉了,還是囤些錢活命要緊。
根據《財新網》的報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智聯招聘的聯合調研顯示,2020年前兩月,新招聘職位數同比下降32.4%。而文化、傳媒、娛樂、服務業這些行業,新招聘職位數同比下降更是達到了40%以上。
貌似一瞬間,大家不是失業,就是在失業的途中。
其實嘛,該買車的還是要買的。
《每日經濟新聞》與騰訊汽車聯合推出的“2020汽車限購城市消費傾向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58%的消費者表示,將會購買汽車作為日常出行工具。
《經濟觀察報》跟新浪汽車也聯手做了一份調查,有超過80%的網友表示,疫情過后會考慮買車。
總之一句話,車肯定是要買的。又何況,這購車的好時機,千載難逢呢。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淚流滿面
事實上啊,在你買不買車這個問題上,商務部可比你老母親還要著急。
在3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負責人王斌就強調了,一定要穩住跟擴大汽車消費。
汽車產業不簡單吶,是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性產業。經濟能不能盤活,全靠汽車產業這個火車頭帶。
今年的1~2月,在社零總額中,汽車銷售下降了37%。
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對中國車市的預期就悲觀得不行:預計2020年汽車銷量將下降10%,降幅大于此前預測的2.9%。
可你得知道,中國有句古話,人定是可以勝天的嘛。
對于眼前以及未來的車市不振,王司長就特別強調了要堅持8條有利于促進汽車消費的措施:
一是促進汽車限購向引導使用政策轉變;二是支持購置使用新能源汽車;三是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四是鼓勵實施汽車以舊換新;五是推動農村車輛消費升級;六是加快更新城市公共領域用車;七是推動取消皮卡進城的限制;八是加強城市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設施的建設。
這些略啰哩吧嗦的話,我在腦子里擼了好幾遍啊,認為約莫有兩層意思是值得說道的:
其一,要讓利于老百姓,該補貼的補貼,該減稅的減稅,讓老百姓有足夠厚的錢袋子。老百姓有錢了,自然愿意買車。
其二,那些搞限行限購的,就不要再搞限行限購了。你哪曾聽說過,主人要買東西,還要向仆人打報告的?
說實在啊,作為一個剛買了車沒多久的人,聽到這番講話,我撲通一聲,就跪在了地上,感動得淚流不止。
我活了25年,還真沒見過這等大好的福利。這可是中國車主千載難逢的幸福新時代。
怎么說呢?
讓無力者有力
很久很久以前,我買第一輛車的時候,剛好就卡著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政策的退坡期。
本想著壓著紅線,薅一下政策的羊毛,結果愣是因為4S店小哥的工作疏忽給耽誤了,氣得我跟4S店小哥打了起來。
雖然使出了苦看多年《笑傲江湖》習得的葵花寶典,但還是敵不過小哥的王八拳,被打進了醫院。
翻這段舊事,不是博君一笑。而是說,別看是幾千塊的事情,壓到人頭上往往是一座大山。很多像我一樣兩袖清風、無所依傍的人,為了能省下這幾千塊,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
2009年以及2015年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中國老百姓買車的欲望。你刺激一下,那買車的隊伍都能從地球排到火星。
崔東樹先生早前也做了預計,如果2020年實行購置稅減半,我國全年汽車銷量增速就能從下降7%一下向上增長12%。
我們跟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比一下。與我國征收10%的購置稅不一樣,德國、英國、法國這些歐洲國家都是不收汽車消費稅跟購置稅的,日本的購置稅率則是5%。
它們會在燃油稅上傾斜征收的力度,旨在讓每個老百姓都買得起汽車,而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使用汽車。
依我看,這是既鼓勵了消費,又提倡了環保的好方法嘛。
當然了,購置稅減半政策還沒落地,各個地方就已經積極響應補貼老百姓汽車消費了。
我見我大廣州就宣布了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給予一萬元的綜合性補貼,對購買國六新車的老百姓也給予3000元的補貼。鄰近的佛山也給出了不錯的補貼政策。
不管怎么說,這也算是變相的購置稅減免政策嘛。
讓悲觀者前行
很久很久以前,我打算買第一輛車的時候,也是先去搖的號牌。聽說是3%的中簽幾率,沒曾想一個月時間就中簽了。
這等驚喜,我當然沒法壓抑內心的興奮了,滿街瘋跑跟人家分享著我的喜悅。
不知怎么的,人人聽說我中簽以后,都臉色陰沉,怒不可遏。我越是大聲,他們眼中的怒火便越是燒得旺盛。
又不知怎么的,我喜悅上頭,說要設宴請大伙吃飯慶祝一下,大伙竟突然群雄而起,他拿柴刀,他抄板凳,連正在廚房里做飯的王奶奶都止不住拿起鍋鏟向我殺來。
雖然使出了苦看多年《七龍珠》習得的龜派氣功,還是敵不過大伙的十八銅人陣,被打進了醫院。
后來我半身殘廢地躺在醫院戚戚焉,命不久矣,大伙才道出了實情:人人都苦等多年而中不了車牌,對我的嫉恨比大西洋的海還要深。
你也不好怪他們狹隘。
《人民網》去年8月的報道說了:當期普通小客車指標搖號的中簽率約為2622:1。一共有332萬人在盼星星盼月亮地盼一塊北京的車牌。
新能源車指標則采用“排隊制”,以目前的輪候人數,也要2026年后才能獲得指標。
可我見我們老百姓還是點子多,腦筋活嘛,這坎坎坷坷的一百多年不就是這么過來的嗎。
有人靠著租車牌,開上了車。但我看費用不便宜啊,一年至少也要將近2萬元的租賃費用。
更有甚者靠著假結婚,拿到了車牌。價格就更高了,得17萬起。這可萬萬不能提倡啊,跟所謂的法律風險以及高昂費用比起來,更重要的是容易敗了自己的名聲。
好比你一冰清玉潔的女生,不幸為了租車牌而跟我假結婚,萬一傳出去了,別人都說,“我聽說你跟李清柯有一腿?你祖上尊嚴都讓你敗光啦!”這后果也實在是堪憂。
我們再跟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比一下。同樣是打著整治尾氣,還人類一片藍天的旗號,人家英國倫敦也沒有單雙號限行這一說法,頂多是對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每天征收12.5英鎊的罰款。
同樣地,法國、德國、荷蘭、葡萄牙等國家也是如此。
我畢竟也是有小學學歷的人,可怎么也參不透限行限購是怎么一個道理。
參著參著,我腦里頭便有些下流的想法。如果我自宮了,那我豈不是這輩子都省去了很多尿尿的麻煩?
很多東西,是宜疏不宜堵的。我是擠過早晚高峰地鐵的人,每次都感覺自己比螻蟻還缺乏尊嚴。隨著地鐵深入永無盡頭的地下深淵,買不起CBD豪宅的自己就會感到羞愧難當而想拼命逃離。
逃亡的時候索取一些體面,似乎也不過分吧?你連體面都不給我一些,一句限行就完了,陳世美也不帶這么薄情的啊。
前兩天,商務部網站公布一則名為“北京正在研究出臺刺激汽車消費措施”的消息,說要在北京釋放10萬個購車指標,隨后又迅速撤下了。
不管怎么說,這都表明上面是意識到老百姓的實際需求的嘛。
讓往前走的繼續走
看到這里,有的朋友可能會有怨言,明明說的是“中國車主千載難逢的幸福新時代”,怎么到頭來全是你這個龜孫在罵人?
我先聲明一下,我罵,是因為我愛以及珍重這片土地。而正因為我的抱怨之深切,才顯得如今的變化是何其讓人驚喜。
這一輪刺激車市,是由疫情而起。我看《財新》的社論,就側面而精確地道明了這輪刺激的價值所在。
大致表達的是這么一個意思:你越是困難,便越要堅持做正確的事。那什么是正確的事呢?就是繼續保持開放的姿態,對世界開放,對老百姓開放。越堅持下去,離成功便越近。
就像王司長在發布會上說的,汽車的產業鏈條長,設計開發、生產的周期長,涉及面廣,參與方多,促進汽車消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促進汽車消費需要從汽車全生命周期著眼,要在生產、流通、消費三端發力。
汽車產業的繁榮,不光是要放開外資投資比例,還要對老百姓開放,讓老百姓自己做消費的選擇。
那么這輪商務部的政策吹風,就是在做正確的事情。
短期看,它會激起市場的購買情緒;如果長期堅持,那它就能給積弊多年的中國汽車產業帶來結構性的變化。
在非典盛行的2003年,世界銀行顧問、密歇根大學教授黃亞生出版了著作《銷售中國》。
這本書的主要觀點是,那些鼓吹中國崛起的人都是大傻子,彼時中國高額的國外直接投資,是以限制國內民營企業發展作為代價的。
而在2019年,恒大智庫發布的《中國民營經濟報告:2019》顯示,民營企業稅收貢獻超50%,民營企業是政府稅收和國家財力的最大貢獻者;民營企業就業存量占比近80%,增量占比超100%,民營企業是城鎮就業的最大保障。
“方今民窮財困,吾輩勢不能別有噢咻生息之術,計惟力去害民之人,以聽吾民之自孽自活而已。”這話,是圣人曾國藩說的。
大概的意思是:給事物應有的待遇,不去瞎搞,它自能妖艷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