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物流與采購網
2018年,全球經濟負重前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代表的全球貿易摩擦日趨升溫,美聯儲持續收緊貨幣政策,特朗普減稅引致美元升值,全球債務水平繼續提高,地緣政治沖突不斷發生。面臨種種困境和挑戰,世界經濟復蘇強度明顯減弱且走向分化。美國經濟進入筑頂階段,歐元區和日本經濟放緩趨勢明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下滑并出現金融市場動蕩。
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2018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整體保持平穩,全年實現經濟增長6.6%。但受國內及國際環境影響,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特別是下半年以來,穩中有變的態勢更為明顯。與此相應,大宗商品市場運行趨勢也出現了新變化,市場規模增速穩中趨緩,供需矛盾略有顯現。但與穩中有變相伴隨的是變中有進,2018年,大宗商品市場庫存壓力有所緩解,價格水平繼續上升,企業效益有所改善,行業轉型升級加快。
2019年,面對更為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國內經濟繼續平穩運行存在積極因素,但同時仍具有不確定性。預期2019年經濟增速保持適度,或將有所放緩。在中美貿易摩擦沒有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市場將保持平穩發展,供需兩端溫和增長,市場發展也將更趨理性。
一、2018年大宗商品市場運行特點:
(一)市場規模增速下滑
2018年,經濟增速穩中趨緩,上半年相對較好,但下半年穩中有變的態勢較為明顯。進入下半年后,PMI連續下降,9月份回落至51%以下,12月降至49.4%,自2016年8月份以來首次回落到50%以下。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市場銷售規模增速也有明顯下滑。據初步估算,2018年全年,大宗商品銷售總額達到72.8萬億元,可比價同比增長4.6%,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從全年走勢來看,四個季度平均增速分別為5.1%、4.3%、4.5%和1.5%,呈明顯下行趨勢。
近年來,我國大宗商品銷售總額增速呈現放緩趨勢。2013年以前,銷售總額增速保持在接近12%的高速發展水平。2014-2016年,隨著國民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銷售總額增速出現適度放緩,保持在8%左右。2017年-2018年,銷售總額增速下降至5.3%和4.6%,連續兩年低于GDP增速。
(二)供需矛盾略有顯現
2018年,我國大宗商品市場供需格局大體呈現兩個階段。前三季度,受經濟運行整體穩健,結構優化,新動能加快成長等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市場供需兩旺,整體趨于均衡,大宗商品供應指數和銷售指數除2月份以外,其余月份均呈現上升走勢。四季度,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增大、天氣轉冷以及環保限產全面推進,給供需兩側均帶來影響,特別是淡季來臨令市場需求縮減更加明顯,市場供需走勢開始分化,供應量繼續增加,雖然指數有所回落,但只是增速有所放緩,而商品銷售量有明顯下滑,銷售指數跌至近十九個月以來的最低,前三季度建立的供需相對均衡的局面被打破,市場供大于求的跡象開始顯現。從大宗商品指數走勢來看,供應指數全年平均水平為102.6%,銷售指數全年平均水平為101.9%,供應指數高于銷售指數0.7個百分點。
(三)庫存水平有所下降
從大宗商品指數來看,前三季度,特別是上半年,在市場產銷銜接順暢、供需更趨平衡的推動下,商品庫存有較為明顯的下降。雖然四季度受市場供大于求的影響,庫存再次有所積聚,但2018年整體來看,大宗商品流通環節庫存水平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1-12月份,大宗商品庫存指數均值為101.8%,較上年同期下降3.1個百分點。一至四季度均值分別為104.4%、99.4%、101.5%和102.0%。
從中國倉儲指數來看,2018年期末庫存指數均值為51.2%,低于上年同期0.6個百分點,平均庫存周轉次數指數均值為52.1%,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從數據來看,在周轉效率保持高效的基礎上,庫存水平有所下降,表明2018年大宗商品市場庫存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四)商品價格沖高回落
2018年,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整體呈現先逐步回升,后沖高回落的走勢。前三季度,在供需關系持續改善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呈現逐步回升的態勢。四季度,市場需求低迷,供給持續增加,疊加資金緊張因素,價格轉頭向下。整體來看,與2017年相比,市場平均價格仍有小幅上漲。2018年全年,大宗商品累計平均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5.7%,較年初上漲0.1%。
具體來看,一季度,受寒冷天氣以及春節長假因素的影響,市場終端需求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商品價格呈現逐月回落的態勢。進入二季度,隨著市場供需雙側聯動上升,商品庫存壓力持續緩解,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止跌反彈,4月份價格止跌,5、6月份分別環比回升1.5%和0.5%。三季度,大宗商品市場雖然處于傳統淡季,但整體表現超出預期,需求端淡季不淡,市場銷售增速加快,環保限產力度加大,市場供應增速持續回落。雖然7月份受高溫多雨天氣和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短期市場價格略有回落,但8月份市場信心有所恢復,價格止跌回升。9、10月份,隨著傳統消費旺季到來,環保督查進一步高壓,加之當前政府正在著力穩定經濟形勢,積極財政政策疊加基建投資增速加快,市場供需基本面短期向好,商品價格進一步回升,9、10月份環比分別上漲2.0%和0.3%。四季度,淡季特征顯現,終端需求季節性回落,整體供應仍在增加,市場供需有所失衡,供大于求的跡象開始顯現,庫存再次積聚。此外,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不佳、原油大跌等因素,造成市場對未來需求的擔憂,商品價格整體下跌,11、12月環比分別下降2.1%和3.0%。
從主要品種來看,2018年全年,成品油、鋼材、化工產品、原煤、有色金屬的累計平均價格較上年同期分別上漲17.7%,8.9%、4.7%、2.5%、1.6%。其中,成品油價格受國際油價影響,漲幅最為顯著。2018年從年初到年底,國際油價上演了一場過山車行情。從年初開始一路上漲,至10初出現2018年最高值,布倫特原油價格達到87.3美元/桶,較年初上漲29.6%;此后價格快速下跌,一度跌至50.4美元/桶,為2017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截至12月底,布倫特原油價格為53.8美元/桶,與年初相比跌幅達到19.2%。受此影響,國內成品油價格也經歷了大漲大跌行情,但整體來看,與上年同期相比,漲幅仍高達17.7%,是影響大宗商品整體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改善
受前三季度供需結構改善、價格持續回升影響,大宗商品流通企業效益有所改善,多項指標好于上年同期。企業整體利潤總額同比明顯回升;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平均勞動效率等效益效率相關指標好于上年同期及年初水平;應收賬款同比回落;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
據對重點大宗商品流通企業調查情況顯示,2018年1-11月,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1746.2億元,同比下降0.2%;營業成本10908.3億元,同比下降1.1%。雖然營業收入規模同比有所下降,但降幅小于營業成本降幅。2018年1-11月,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25.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2.5%;平均勞動效率同比增長16.0%;整體銷售利潤率為1.92%,同比增長0.57個百分點;整體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96%,同比增長0.60個百分點。企業經營效益好于上年同期,盈利能力明顯增強。行業整體應收賬款同比下降1.2%;整體平均資產負債率為80.3%,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表明企業整體賬期縮短,短期償債能力增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營風險。
(六)中美貿易摩擦帶來負面影響
2018年7月6日,美國開始對中國商品加征進口關稅,我國立刻跟進,以同等力度回擊美國商品,隨后雙方你來我往陷入僵持。2018年12月1日G20峰會上,兩國領導會晤,決定暫時停止互相加征新的關稅,雙方談判仍將繼續。
貿易摩擦對世界經濟造成不利影響,打破了安全、順暢、可預期的國際貿易環境,給國際商業活動帶來不穩定因素,影響市場情緒,降低投資信心,阻礙國際分工擴展和全球生產率的提升。短期來看,貿易摩擦對國內大宗商品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據海關總署統計,201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9.7%,漲幅較上年同期下降4.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7.1%,漲幅下降3.7個百分點;進口增長12.9%,漲幅下降5.8個百分點。進出口增速的回落雖然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但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隨著12月貿易摩擦的緩和,短期內的樂觀情緒會給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帶來一定的利好,但貿易摩擦具有長期化趨勢,達成最終停止增加關稅的協議需要經過艱難的談判和妥協,未來的變化充滿了不確定性。
從長期來看,如果貿易摩擦繼續,預計將從三個方面影響大宗商品市場:第一,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引發遠期需求層面轉向悲觀,特別是對工業品需求預期的影響較大,國與國之間貿易層面增加關稅壁壘勢必減弱實際需求增長。第二,市場悲觀預期進一步引發流動性緊張,股市大規模調整的流動性危機向商品傳導,部分股市資金甚至通過做空工業品來對沖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枯竭。第三,中短期政策導向面臨保匯率還是保經濟的兩難抉擇。保匯率,則宏觀層面會加速收緊貨幣,經濟增長失速,國內資產價格泡沫破裂。保經濟,宏觀放水延緩經濟滑落,但人民幣面臨大幅貶值壓力,并引發其他國家的關稅報復性措施。
從受到影響的具體產品與細分行業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將對原材料價格產生巨大影響,包括能源、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稀貴金屬、農畜產品等眾多大宗商品。從市場價格方面看,中美貿易摩擦利好農產品,對金屬類大宗商品、橡膠則有利空影響。短期對原油有利好,但長期利空原油。
農林牧漁類大宗商品方面,中國在貿易摩擦中占有明顯優勢,但需要警惕糧食、肉禽等的價格上漲對國內通脹水平的影響。尤其是大豆、水果、干果和豬肉等農副產品,但同時中國可以借此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貿合作。
金屬類大宗商品方面,中國處于劣勢。首先,我國大宗商品相關產品大多處于價值鏈中低端,主要為初級產品的生產加工,市場價格下跌將導致企業效益快速下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加大,對供給側改革將提出更高要求。其次,盡管短期內對國內大宗商品的出口影響不大,但中長期看,將對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將形成較大沖擊,尤其是家電、機電、機械設備、汽車零部件,以及新能源汽車等。再次,貿易摩擦將有利于加快美國制造業回流,引發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的擔憂。同時美元走強,也將有利于美國以資本項目盈余彌補貿易赤字。不過,在車輛、船舶及運輸設備方面,中國具有一定反制能力。
橡膠方面,行業利空影響較大,近年來美國輪胎行業的巨額貿易赤字達到年均100億美元左右,中國是美國進口輪胎的主要來源國,約占22%的份額,其次是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家。隨著近年來中國輪胎行業轉型升級,相關輪胎價格持續上漲,中國對美國輪胎的價格優勢已經逐漸減弱。貿易摩擦對本就缺乏增量的需求端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此外,貿易摩擦對天然橡膠行業的影響還包括金融市場恐慌情緒升溫,進而導致金融屬性較強的天然橡膠價格短期內大幅下跌。
原油方面,貿易摩擦的影響更多是來自心理層面,及擔憂貿易摩擦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全球經濟出現下滑,那么將抑制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長,尤其中美分別是全球原油需求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兩國原油需求對全球總需求比重高達32%左右,也分別是全球原油進口量最大的兩個國家。整體而言,貿易摩擦會引發通脹擔憂及市場對地緣政治的擔憂,因此短期貿易摩擦對原油有一定提振,但長期來看,貿易摩擦將抑制原油需求的增長,對油價的影響是不利的。
(六)行業轉型升級加快
由于國內外經濟運行環境發生變化,大宗商品市場下行壓力也不斷增大。為應對壓力,我國大宗商品市場從過去的依靠規模優勢進入了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新階段,現代流通方式與供應鏈管理規模迅速發展,新型業態不斷涌現,有力地促進了行業轉型升級。
在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大宗商品流通行業出現若干亮點:一是主體從過去的單一企業為主,變得更加多元,經營范圍明顯擴大,行業集中度也有所提高;二是流通方式從過去簡單的線下流通方式變為線上線下、互聯網+智慧物流以及供應鏈協同的流通方式;三是發展理念從過去的大規模低盈利發展理念開始轉變為效益支撐的高質量發展理念;四是發展動能由過去的僅僅關注自身的市場規模和盈利情況,變為供應鏈綜合服務,帶動上下游創造新的價值,為一體化的生態圈實現降本增效。
二、2019年大宗商品市場走勢預判
2019年,受美聯儲持續加息、減稅效應減弱、貿易摩擦長期性與嚴峻性不容忽視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仍有較大下行風險。面對更為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國內經濟繼續平穩運行存在積極因素,但同時仍具有不確定性。從目前來看,由于國內需求仍顯偏弱,外部環境依然復雜,2019年仍有較大下行壓力,這種壓力在上半年表現相對突出。但隨著政策紅利累積和逐步釋放,投資增長有望企穩回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有望增強,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加快,經濟走勢下半年有望趨穩,甚至有所回升。縱觀2019年,我們認為大宗商品市場將保持平穩發展,供需兩端溫和增長,市場發展也將更趨理性。
(一)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
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經濟將延續復蘇趨勢,但強度將有所偏弱。不同經濟體之間也將繼續產生分化。美國經濟見頂已基本成為共識,亞洲整體保持溫和復蘇趨勢;歐洲復蘇進程整體偏弱;非洲經濟發展水平好于上年同期,但經濟體量占比較小。展望2019年,最大的不確定性仍來自于中美貿易摩擦。雖然在G20峰會上達成90天“休戰”協議,但預計接下來的中美貿易談判不會一帆風順,其長期性與嚴峻性不容忽視。這將會影響我國中長期的經濟、政治及軍事環境。在去杠桿取得階段性成功后,修正政策,重塑信心,穩定增長將是2019年的主基調。
(二)國內需求仍有亮點
從國內環境看,經濟具備平穩運行基礎,2018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望在2019年持續釋放效果,為經濟平穩運行保駕護航。2018年基建投資快速下滑是拖累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建下滑是地方政府融資活動受到去杠桿政策約束的表現。目前債務過快增長已得到遏制,去杠桿政策也有所調整。預計2019年財政政策會更加積極,基建投資也有望企穩回升。針對去杠桿過程中給民營企業造成的額外傷害,從黨中央到一行兩會各個層面都出臺了全面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的情況也會有明顯改善。此外,消費升級的潛力依然較大,預期2019年仍將繼續發揮穩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中央多次提出補短板,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可以預期未來西部及農村地區的基建投資將是重點方向。特別是軌道交通項目對大宗商品市場的支撐作用將會強化。2018年底,發改委批復了新建西安至延安鐵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時隔不久,又批復了上海軌道交通三期規劃和杭州軌道交通三期的調整規劃,兩地新增的投資項目金額預計將超過3500億元。加上重慶軌道交通三期規劃和濟南軌道交通一期規劃,項目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會對未來大宗商品市場的需求形成支撐。
(三)供給側改革熨平經濟波動
供給側改革熨平了經濟波動,保存了經濟增長實力,這是2019年國內經濟不悲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過去主要工業品產量增速與宏觀經濟波動一致,但過去一年多以來出現了明顯分化。表現為中下游產品增速普遍在下行中出現分化,上游增速回升。從2016年開啟的本輪庫存周期,目前應該處于被動補庫存或者主動去庫存階段,但是全年產成品庫存卻處于增長階段,原料庫存則維持平穩。供給側和環保政策造成了目前的這種“失靈”情況,在下游擴張的時候,上游擴張幅度較小;下游收縮的時候,上游收縮幅度也就很小,甚至處于擴張階段,這就導致了經濟波動幅度縮小。
另外一方面,從2016年以來的這波經濟反彈,制造業投資一直處于被抑制的狀態。可以看到固定資產投資一直低于產能利用率和工業企業收入的增長。在以往的經濟周期中,下游需求擴張的時候,制造業投資快速擴張,這些投資活動成為了當期需求,助推了經濟的擴張;但是,一旦需求回落,上一輪的投資變成供給,又會導致供需失衡,經濟加速回落。對投資的抑制使得經濟增長弱于以往,但是卻保存了經濟增長動力。
(四)環保政策將更為理性和靈活
比較2018年和2017年的環保政策可發現,2017年環保限產政策強執行帶來兩項良性成果,一是執行部門和生產企業積累了相關的經驗,環保政策執行趨于柔性、企業反應趨于理性;二是通過整改,相關企業的環保設施和環保意識上了一個臺階。因此,2018年的藍天計劃執行不僅效率提高,同時對市場的影響也低于預期。預期2019年,國內環保政策將繼續發力,但停限產政策更為理性和靈活,更為貼近市場實際情況,同時相關企業的環保措施將進一步完善,預計大宗商品供應端的波動將會更加溫和。
(五)行業新動能加快發展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重大機遇,逐步成為推進大宗商品市場發展的新動能。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變革,大宗商品已進入供應鏈管理時代。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對于向集交易、物流、金融和信息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發展,以及融入供應鏈生態圈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通過供應鏈整合全球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節約成本、創造價值,為行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質增效注入強大動力。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技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