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億歐網
越長大越覺得時間過的很快,一轉眼2018年已經過去,億歐物流的朋友圈,充滿著迎新年的喜氣洋洋畫面。
然而回想2018年的物流行業,除了綠色物流、降本增效、智慧物流、最后一公里以外,億歐物流又總結了行業新五大關鍵詞,它們分別為:物流骨干網、科技落地、供應鏈、海外布局、物流樞紐。
2018年這五大新進關鍵詞里,每一個關鍵字符無不映射著物流行業所呈現的新業態、新面貌和新趨勢、新發展、新理念。
關鍵詞一:物流骨干網
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雖不是2018年提出,但在2018年表現較為火熱。
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是2013年5月由阿里巴巴提出并牽頭啟動的一個項目,該項目被阿里內部稱為之“地網”,希望通過8-10年的努力,將骨干網項目建成一張能支撐日均300億,年度約10萬億,讓全中國任何一個地區做到24小時內送貨必達。項目首次投入1000億人民幣。
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首批在全球布局了6大eHub節點,分別位于杭州、吉隆坡、迪拜、莫斯科、列日和香港。目前已完成的節點為香港,其余有的在進行試點。
此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曾在一個非公開場合表示, 這個智能物流骨干網,不是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而是未來中國商務的基礎設施。他認為,今天中國很多成功的企業不能支撐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支撐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定是我們今天沒有聽過的。未來的新型企業,是基于互聯網思考、基于互聯網技術、基于對未來判斷成長起來的企業,并將支撐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打造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就是通過構建一個個新型網絡物流樞紐,為中國未來商務建立基礎設施。
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云也表示,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將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國內24小時必達的網絡,另一部分是沿“一帶一路”、按eWPT在全球實現72小時貨運必達。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運輸研究部主任高月娥認為,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是新時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頂層設計,也將為全球供應鏈貢獻中國的解決方案。
“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還適應了‘一帶一路’倡議和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要求,有助于融入甚至引導全球產業鏈。”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劉大成評價稱。
關鍵詞二:物流科技
無人倉的概念早在2016年就已被企業提及、布局,2017年底開始,各大快遞公司、電商物流、外賣平臺開始談論物流科技落地的問題,某些地方政府也對此放開了政策,比如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物流配送“無人車”“無人機”的試點落地和路權、空權,順豐、京東、菜鳥、餓了么等都在嘗試,都想要從概念落實到實處。
到了2018年,物流新能源車、物流配送無人卡車(輕卡、重卡)、升級版的無人配送小車、無人倉與無人配送小車、無人機的無縫對接等開始真正的去落地。雖然因為國家基礎設施和人文素質認知的問題,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但是像順豐、京東、菜鳥、蘇寧、圓通等還是在不斷的嘗試,并且也在尋找突破點,布局海外市場。而2018年也成為物流企業科技真正落地實施的關鍵年和爆發節點。
除此,2018年也是用戶需求回歸“理性”的轉變之年,物流企業生產制造和研發、用戶的需求,都不在只停留在概念、噱頭階段。物流企業更多的注重產品與實際場景的結合,產品在社會運用中的可復制化;用戶更多考慮的是這個產品適不適合自己,能否達到自己的需求,能否降本增效。但若想真正實現落地應用和大規模可復制,還要至少3年左右。
Geek+創始人兼CEO鄭勇在接受億歐物流專訪時也表示,他相信到明年(2019年)“理性”的趨勢會更加明顯,在這個“理性”轉變過程的節點中,用戶對于自己需求,會根據自己的特點,去選擇不同的解決方案,是人工方式,還是一些比較傳統的剛性的自動化的方式,還是選柔性自動化的機器人代表的這種柔性自動化的方式。
關鍵詞三:供應鏈
10月18日,在2018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京東物流推出“GSSC——全球智能供應鏈基礎網絡”戰略,GSSC是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采購、生產、設計、物流等全鏈條的優化,依靠技術和模式創新貫通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攜手更多伙伴致力于提升整個社會的供應鏈效率,節約供應鏈成本,將社會物流成本降到5%以內。并在全球構建雙48小時通路,實現48小時中國通達全球和48小時各國本地交付。
對于該戰略王振輝表示主要從兩個建設點來看:第一,通路網絡。即全網覆蓋,滿足消費者各個場景及品類多樣化的需求;全鏈共生,在全球物流配送核心的節點信息上做整個鏈條的打通,加速效率的提升;全球互通,向海外輸出中國標準和技術,使整個網絡從國內走向國際,并延續此前京東618提出的國際化“雙48小時”戰略,讓中國通達全球,各國都可交付。
第二,智能平臺,即打造智慧系統,使全鏈路數字化和運營效率最大大化,以及打造數字供應鏈,利用數字化打通C端與B端的需求、供應不暢問題。
王振輝說未來5-10年,希望和社會各界共建全球智能供應鏈基礎網絡,推動全球供應鏈的智能化發展,促進社會商業形態的轉型升級,全面降低社會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關鍵詞四:海外布局
近兩年,國內快遞業正在向“紅海化”方向演進,在2018年表現的尤為突出,很多企業都在尋找新的發展機會點。那么,在這種形勢的倒逼下,以及隨著全球信息化技術的成熟,全球貿易的發展,倒逼后端全球物流體系建設,國內快遞業的發展正在朝著業務多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菜鳥與馬來西亞、新加坡、西班牙合作,建立物流專線,打通中歐物流專線市場等,這一系列措施是阿里“全球運”戰略的重要節點,也是菜鳥打造智能物流骨干網的重要節點。阿里的國際化投資+智能物流骨干網的結合真正深入到國際內部,除了提升國外市場的物流效率之外,也打通了中國市場走向國際,并在國際上找到自己的新商機。
京東在國際上發展無界零售促進京東物流體系的成熟。今年6月18日,京東物流宣布以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絡( GSSC )為藍圖,以搭建830雙通全球網絡,十大供應鏈科技輸出,五大全鏈條數字化就能為方向,在全球落地,形成全球化供應鏈服務網絡。
順豐布局國際市場。2015年順豐與UPS、愛沙尼亞國家郵政公司進行戰略合作組建快遞公司,推出海外業務服務。2018年2月,新批準設立的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是順豐航空運輸體系布局建設的核心。未來,順豐將以該樞紐為中心,全面打造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航路航線網絡。
除此,三通一達也在紛紛加入海外市場布局。
其實,早在2014年1月,國家郵政局就提出了三項大工程,分別是快遞下鄉、快遞西進、快遞向外。其中,快遞向外主要是面向國際市場,提升跨境快遞服務范圍,再加之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東風,這些都為物流企業提供了發展新氣息、新機會。
關鍵詞五:物流樞紐
12月24日,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共同發布《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物流樞紐是集中實現貨物集散、存儲、分撥、轉運等多種功能的物流設施群和物流活動組織中心。國家物流樞紐是物流體系的核心基礎設施,是輻射區域更廣、集聚效應更強、服務功能更優、運行效率更高的綜合性物流樞紐,在全國物流網絡中發揮關鍵節點、重要平臺和骨干樞紐的作用。
《規劃》指出,到2020年,通過優化整合、功能提升,布局建設30個左右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現代化運作水平較高、互聯銜接緊密的國家物流樞紐,促進區域內和跨區域物流活動組織化、規模化運行,培育形成一批資源整合能力強、運營模式先進的樞紐運營企業,初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樞紐建設運行模式,形成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基本框架。且到2025年,布局建設15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
實際上,該《規劃》的頒布,為物流降本增效再次添磚加瓦,同時也著眼于供給側實施改革以期更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本質要求。而對于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推進,2018年以來,菜鳥、京東、圓通、順豐等企業都已陸續布局。
回頭來看,這些關鍵詞,不僅代表了物流行業的發展方向、趨勢,也代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