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慧聰汽車配件汽保網
從2009年到2017年,是中國汽車行業高速發展的8年,全國年汽車銷量從2009年的每年1300萬年,快速增長到2017年超過3000萬輛,年度汽車銷量翻倍,早已遠超美國同年度。
伴隨著汽車銷量、保有量的大幅上升,越來越多人關注到了汽車后市場的商業機會,尤其是汽配類專業市場的開發!隨著大量汽配市場的開發運營,我們發現在目前汽車后市場開發,尤其是汽配專業市場的整體運作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值得大家關注的要點:
一、汽車保有量越大,汽配專業市場不一定發展越有發展空間
“馬路上汽車越來越多,需要維修保養的車輛就越多,汽配專業市場的空間肯定越來越大”這幾乎是地產開發企業或投資商想進入汽配專業市場開發領域的最樸素認識,在策劃汽配類專業市場的時候,也會將當地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及其增長率作為市場空間判斷的一個重要依據。從總體上來說,汽車保有量與汽車后市場的規模,確實是有著相關的直接關系,但是與區域汽配專業市場規模而言,卻并非一定如此。根據近兩三年實際的市場調研,江蘇無錫、揚州、廣西南寧、陜西西安、江西南昌、湖北十堰等地的汽配市場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出租率下降,甚至一定面積空置的現象,很多汽配商戶也感覺生意日益難做。在汽車越來越多,馬路越來越堵的情況下,作為汽車后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汽配專業市場空置率上升,這是為什么呢?如果要搞汽配市場,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
這個看似巨大的矛盾,在深入了解傳統汽配市場結構后,就可以找到背后的原因。理論上傳統汽配專業市場的采購客戶主要由下一級經銷商、一廠兩店機構客戶(維修廠、美容保養店、汽車改裝店)、自有車主等三部分構成,他們的需求和采購場景,是決定汽配市場發展的根本,在過去的這幾年,其實變化一直在發生:
1、汽車增量大部分為家庭用戶,日益家用電器化,維修保養服務主要在4s店渠道完成。近幾年,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大部分來自于家庭購車,這些家庭用戶,基本是小汽車自用戶,完全把車當作一個工具或者家用電器,對他們而言,車就好比家里的電視、冰箱一樣,只要能正常發揮功能就行,并不關心里面的結構、配件等。即使出故障了,*時間也會聯系廠家或經銷商的特約維修服務。而更進一步,現在很多車企提供3年甚至5年10萬公里保修保養,汽車4S店成為目前家庭汽車用戶維護和保養汽車的主要渠道。而且隨著全社會汽車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售后往4S或品牌連鎖店集中的情況也將越加明顯。
2、傳統汽車維修店也開始品牌連鎖化。一廠兩店機構客戶(維修廠、美容保養店、汽車改裝店)是傳統批發市場的主力客戶,全國有40多萬家汽修廠、美容保養店。但是這種小、散的作坊式格局,隨著人們汽車消費水平的提高,目前也開始出現了品牌化、連鎖化的趨勢,而維修廠、保養店,一旦開始品牌連鎖化,其采購渠道就要聚焦,變成定向采購或者與廠家直接協議拿貨,這就影響到了傳統汽配市場現貨、現場的交易。同時,由于新增汽車用戶,主體售后都被4S店所壟斷,零散的社會維修廠、保養店,并沒有分到多少蛋糕,其采購需求就并沒有顯著的增加。
3、汽配專業市場越來越多,再加上交通物流以及互聯網電商的發展,傳統汽配市場一、二、三級批發的格局也逐漸被打破,即使省會城市的汽配市場,也很難真正輻射全省,當市場的層級差別越來越小,也意味著中間層級交易減少,來自下一級經銷商的采購需求被削弱和降低了,另一方面,網購電商,雖然還沒有對實體汽配市場產生實質性打擊,但是部分的替代效應也開始顯現。
就此,我們可以總結說,新增車輛并沒有多少直接轉化為汽配市場采購客戶,傳統的主力客戶采購渠道又在分散化、多元化,是目前汽配市場經營狀況下降的主因。這也是現在做汽配市場在規模上必須要謹慎,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汽配市場中,商用車(包括大車、貨車等)配件占據重要地位,有些省會城市如昆明、鄭州(軍誠汽配電商園)、長沙等甚至形成了專門的大車配件市場。由于商用車的特殊性,到現在為止,商用車還沒有形成所謂的4s售前售后體系,大量的商用車的售后維修、保養,均是在社會維修店完成,因此商用車實際支撐著很多個體維修店的生意,當地汽配市場規模和經營狀況,與當地的商用車保有量關系密切。而由于經濟環境的變化,當地經濟發展的客觀水平導致對商用車的需求量變化是一個汽車后市場非常重要的指標,對大車配件而言,商用車保有量是至關重要的數據支撐。
同時,我們認為汽配類專業市場總體上是一個B2B市場,而不是B2C,汽配市場的規模及經營狀況,取決于當地汽車消費水平、當地“一廠兩店”的規模和數量,而非簡單的汽車保有量。當然還與維修店分散度有關,越是個體私人的門店多,對汽配市場的需求更強,反之,則弱。
二、綜合類汽配市場才是正道
汽車用品城,是目前汽車后專業市場開發中,許多開發商感興趣的一個專業類別,其與綜合類汽配市場相關,但又有一定的不同,汽車用品一般經營的店面不大,而且經營產品的形象檔次,比一般的汽車配件好,再加上部分汽車用品,不需要專業知識或操作工具,可以自己安裝或擺放,一些家庭汽車用戶,可以直接購買。另一方面,很多開發商認為,汽車用品比較輕,可以樓上經營,因此可以擺脫傳統汽配市場街區聯排的建筑模式,采取多層大盒子商場的建筑形態。這樣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外在形象也好,分成獨立的小鋪位,也是好租好賣。
但是理想與現實之間,卻差距甚遠,近幾年,伴隨著汽車銷量的一再走高,國內的一線城市、省會城市,甚至很多三、四線地級城市,相繼開發建設了很多規模上萬平方米的多層建筑形態的汽車用品城,包括武漢竹葉山汽車用品城、江蘇高力汽車用品城、南寧的萬里汽車用品城等等,最終經營狀況卻不理想,尤其是二樓以上,大面積空置或變成庫房。但是這些汽車用品商城經營失敗,似乎并沒有阻擋后來者持續不斷的建設新的類似項目。對于別人的成功,我們可以熟視無睹,但是對于別人的失敗,我們卻一定要認真研究,吸取經驗。
對于這種多層建筑的汽車用品城,我們的觀點是:汽車用品可以作為傳統汽配市場中的一個類別專區,但是汽車用品本身不能作為一個獨立業態去擴大到支持一個規模化的多層商業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汽車用品的業態品類少,體積小,展示空間面積不大;
汽車用品暫時沒有權威的商品分類目錄,但是大體上,可以分為汽車內飾、汽車外飾、汽車電子用品、汽車美容用品、汽車養護用品、汽車改裝用品、汽車安全用品等六七個大類二、三百個品種。這些品種當中,實際上汽車美容養護、改裝用品等大部分還是需要有專業人員安裝服務,更適合在街區門店中(*有一定的停車位置)經營使用。除掉這塊后,實際能上樓經營的品種就更少。再加上汽車本身就是一個體積不大的地方,作為其裝飾和部分功能增強的汽車用品,除了坐墊、地膠外,都是一些小玩意,這些東西本身也不需要多大的展示空間。
2、汽車用品混業經營是常態,很難分層分區;
由于汽車用品的品類少,體積小,交易最頻繁的往往集中在坐墊、腳墊及汽車香水、掛飾等少數幾個常見用品上,因此我們發現,幾乎每家汽車用品店,都是混業經營的,一家20、30平方米的店面,基本上能將主要的汽車用品涵蓋全了。此外,除了汽車導航、行車記錄儀等少量電子設備有所謂的品牌分別外,大部分的汽車用品店都沒有品牌化,專賣化,而是混業經營,雖然便利了經營者,但是對于汽車用品市場,尤其是多層建筑的汽車用品城,卻是致命的,直接的后果就是經營無法分區,二層及以上商鋪經營者明顯處于劣勢,即使短時間勉強出租出去,長期看,也很難與一樓的同類商戶競爭。
3、汽車用品容易被其他市場所覆蓋;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上升,汽車用品確實有越來越大的需求,但是由于其產品的輕、小特性,很多其他生活類商業也開始涉足該業態,比如,從批發的層面,很多大型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當中也都專門規劃出了相應的經營區域;從零售層面,不少超市、百貨商城,也設置有汽車用品專區。這些都導致汽車用品流通渠道的分散。
4、汽車用品具有標準化特征,易于網購電商經營;
每個品牌的汽車車型是確定的,其尺寸空間、大小形狀也就固定了,相應配套的電子產品、腳墊、坐墊、頭枕等也就容易進行標準化生產。現在無論是在淘寶、天貓、京東,你都可以直接按照你的車輛品牌、車型查找相應的汽車用品,消費者甚至比在實體店選購汽車用品還方便。這種標準化特征,也導致了現在汽車用品的網購電商發展非常迅速。傳統汽車用品市場,遭遇到與電子數碼、小商品幾乎同樣的沖擊影響。
綜上所述,汽車用品由于其品類少、體積小,以及非品牌化、混業經營的現狀,很難支持一個上萬平方米的多層商場招商運營,再加上其他流通渠道的分流,以及網購電商的影響,汽車用品市場是一個“概念上的大市場,現實當中的小市場”。汽車用品*的形式還是以街區形式小規模存在,同時也便于美容改裝業態的經營,或者作為汽配市場的一個經營分區,這樣生存和經營的壓力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