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汽車聯盟服務平臺
敢“怒”不敢“漲”的汽修門店,誰來為成本上漲買單?
超過70%的門店同時面臨房租上漲、用人成本和合規成本增加的難題。然而,僅有43%的汽車服務門店表示,2017年門店的產品或服務價格將上漲,近40%的門店表示“即使經營成本增加也不敢漲價”。
2017年,更多的汽修門店會因為環保增加設備材料成本,此外房租和人員成本持續上升,但4S店和獨立汽修汽配店敢漲價么?如果不敢,誰為成本上漲買單呢?如果沒人買單,如何生存呢?面對居高不下的經營成本,不斷被壓縮的利潤,以及來勢洶洶的外來競爭者,現有的汽車服務門店該怎么辦?
對單個維修企業而言,做好3平方公里的客戶群體,提供“管家式”服務構建與客戶的信任關系最關鍵。此外,專業化經營將被廣泛接受,獨立售后將涌現更多油漆鈑噴、變速箱、輪胎等專修連鎖,他們擁有更高效率和更好服務體驗,將在各自細分領域與4S店爭奪車主。
漲價不漲價?門店老板有話說!“汽修店何止是今年不敢漲價,過去十多年,人民幣貶值了多少?物價上漲了多上?人們的工資上漲了多少?房價又漲了多少?但是你看看修車,10多年過去了修車漲價了么?!“租金每年漲價,人員工資也每年漲,不漲工資,人就留不住。但修理費不敢漲,漲了就不來修了 。
“2017經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各方面的成本增長擠壓門店利潤,我們將不斷提高自身的店面形象和服務品質,改變產品的經營模式,增加衍生服務,牢牢鎖定客戶的口碑,2017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吧!“漲價了但是促銷活動會加大才能讓客戶不會流失。最后利潤會下降很多。“產品類降低價格,服務類提升價值“客戶滿意度不高,員工滿意度不高,業主堅難度日,而進入這個行業的資本卻越來越強大,這就是汽車后市場的現場,黎明前的黑暗,誰能堅持到最后就是勝利。
80萬汽修廠縮減到20萬,汽修人你慌不慌?
隨著國家打擊假冒偽劣配件/附件力度的不斷提升,車主認知能力的大幅提升,加上4S店對售后服務價格的不斷降低,社會維修廠、路邊汽修店日子將會越來越難。數據顯示:全國汽車服務門店加起來80萬家左右,但中國1.94億輛車,只需要最多20萬家。這就是問題所在,汽車服務門店遠超飽和狀態,供大于求,呈現“你不盈利,我也不盈利”的狀態是預料之中。
2017年,有大批修理廠面臨倒閉
大型保險公司會嚴控理賠風險,將主動大幅減少合作維修廠數量。服務效率更高的維修、保養、鈑噴連鎖企業層出不窮,1家連鎖型單店可以取代3-5家傳統維修店產能。互聯網消費習慣一旦養成,20%的店鋪獲得80%的網絡訂單,80%的維修店將度日艱難。
從美國的車險理賠整體規模看,每年1500億美元的規模,其中一半賠車,一半賠“人”。賠車這部分,一半賠給維修,1/3賠給全損車,剩下15%左右是理賠成本。這是什么概念呢?目前中國車險市場規模大約是5000億,其中用于理賠的大約60%,大約3000億,大約2/3賠車,1/3賠人,由于目前全損車市場規模并不大,這意味著大約2000億是用來修車了,其中1000億賠工時,1000億賠配件,平均每輛車的維修費用2500元人民幣。在國內修車的客單價基本是美國同行的1/4。這個基本可以理解,目前國內噴漆工人的月收入大約是5000-10000人民幣,美國同行大約是30000人民幣,我們的噴漆工人大約是美國同行收入的1/4左右——收入和成本基本成比例。
美國大約有4萬多家汽修廠,考慮到1800萬輛事故車,意味著平均一家汽修廠每天只修1輛車——在美國遇到交通事故,修車通常交車時間是論周計算的,國內則按照天計算!目前4S店每天的事故車交車臺次平均每天在5-10臺車,大約是美國同行的5倍。考慮到維修效率的優勢,即使國內真有8000萬臺次的事故車,真實需要的汽修廠最多只需要4萬家汽修廠!目前國內有多少呢?2.7萬家4S店都有鈑噴車間,這些車間目前是大規模閑置狀態。至于一二類綜修廠,包括沒有資質直接干活的,至少10萬家起,能有30%處于正常盈利狀態已經不錯。
從美國最大的幾家保險公司的生態系統看,即使是全國性的保險公司,其合作的修理廠也不足1萬家,多數不足5000家。目前平安、人保、太平洋幾家保險公司合作修理廠都在幾萬家,這導致維修廠的風險管控難度極大,縮減合作維修廠是保險公司的必然選擇。可以預見,未來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必然會從管控風險的角度盡可能減少合作修理廠數量,通過互聯網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以優勝劣汰的方式,把維修資源集中在能夠更好地管控維修風險的維修廠。
隨著類似“人保、太保、平安”這類綜合金融服務商的涌現,未來無論4S店還是修理廠,在誠信理賠方面一旦被保險公司發現,勢必會被這些金融公司在企業的征信記錄上涂上污點,這會導致騙保的維修廠不僅經濟上受損,企業聲譽也會受損。無論是美國的經驗還是中國的現實計劃,大型保險公司的合作修理廠數量不會超過1萬家,未來的互聯保險公司只可能從傳統保險公司的合作修理廠體系里篩選合作維修廠。這意味著,如果不能進入人、太、平三家保險合作修理廠范圍,維修廠基本沒有可能再拿到保險公司的維修資源——沒有事故車維修支撐,維修廠很難生存。
總體而言,未來幾年是汽車后市場去產能化的過程。行業內關店失業潮來臨是大概率事件。雖然汽車銷量在增長,但即使我們達到美國目前2.5億的保有量,我們目前的維修廠數量也是過剩的,如果我們繼續提升單店的維修效率,我們需要的維修廠數量只會更少而不是更多。優勝劣汰是必然結果,僅僅靠傳統經驗管理維修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留給4s店和維修廠轉型的時間并不多,誰先升級轉型,誰先占領先機。
汽修店的經濟賬,算不好不倒閉才怪!
“小、亂、雜、貪”這些性質的汽車服務門店很難生存,“小、精、專”的將發揮優勢直到被整合,這或許是行業的發展趨勢,但是不管你開的是修理廠還是汽車美容店,總有一筆收支賬要算,你若算不好,這生意可就不好做了!
首先從工位來說,平均一個有效工位我們按照30個平方米計算,輔助面積最好做到1:1,也就是說30平方米的工位配套面積還需要30平方米。一個工位1個工人就夠了,但是加上配套的財務、行政等,平均一個工位最低水平2.5-3個人,一般的3-4個人。場地成本我們算1平方米1塊錢,員工成本1個員工1個月4000塊錢,再加上2000塊特殊情況造成的費用,那么:單工位基本成本:60*30(場地)+3*4000(人員)+1000(設備折舊)+1000(耗材)+2000=17800。這是往少了算的數據。
現在我們假設毛利50%,這個假設數據已經很高了,這時候每月單工位產值需要35000(備注:無獎金、無利潤、無稅收、無歇班)。所以一個工位即使做到35000也是虧本。35000除以30,平均一天1000元。再加上獎金、稅收等等,算下來單工位一天少于3臺次的修理廠基本無利可圖,低于2臺車一定虧錢。
另外我們看一下近些年的中國汽車銷量及增長率。截止2016年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94億。可以說中國的汽車載量已經趨于飽滿。所以限購、淘汰是必然趨勢,這也是為什么4S店越來越不好過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趨勢,中國人口出生數量一直在下降。新生兒太少意味著人才更難招,所以我經常說現在行業緊要的是提升現有人員的技能。另外員工流失率太高也是行業趨勢。
1、以銷售為重點的4S店面臨很大的挑戰,必須轉型。
2、小型汽修廠很難招人甚至招不到人,最后就剩夫妻店了。
3、低端品牌和低占有率的4S店將快速消退。
4、小、亂、雜、貪這些性質的修理廠很難生存;小、精、專的修理廠將發揮優勢直到被整合。
5、汽車保有量增加,汽車服務相關項目將成利潤源,比如汽車美容、汽車保養,汽車服務門店服務內容必須轉變。
汽修行業的亂象
1、車多故障少,十年前平均每臺車每年到修理廠8次,現在一年平均就3次。
2、人多技能少,現在汽車后市場從事微信的從業者一直在下降。現在行業汽車診斷師干了汽車技師的活,汽車診斷師就想多換零件,為了多掙錢,但他們對所換的零件到底有沒有效果是沒底的。員
3、活多利潤少,就是車很多利潤很低,現在全國平均毛利低于40%,這意味著每天一個舉升機只修3臺車就是賠錢。
4、配件多放心的少,坦誠地講,現在汽車返修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我認為至少一半跟配件有關系,另一半是診斷不準。原廠件只是個概念,修理廠要的是質量。現在賣配件的很多,但是市場雜亂無章。
汽修行業的現實危機
1、人的危機,人少、素質低、培訓速度慢,現在汽車技術發展太快,培訓速度跟不上。技術發展速度太快,導致技能人員的技能更新速度跟不上。現在是技術碎片化時代,員工什么都聽說過,但什么都不精。同樣很多企業家只考慮企業成長,不考慮人的成長,不愿意培養人才。
2、設備的危機,每年跟汽保設備的展覽會很多,但我想問問,這些設備我們買回了之后拿回成本了嗎?設備是要拿來盈利的,如果設備不能帶來盈利就是浪費。現在設備應用最高的可能就是舉升機,烤漆房,其他的都處于浪費狀態。這么多年以來我們越來越忽視設備的價值。
3、配件的危機,真假難辨、好壞難辨、渠道壟斷、鑒定困難。每年的央視315都會曝光汽車相關的偽劣產品。
4、技術的危機,包括基礎知識不過關、技術壟斷等。近幾年國家對汽修學校的投資力度很大,但學生的基礎知識大多不過關。現在很多人喜歡技術快餐,不喜歡問深層原因。
5、管理的危機,很少人學過汽車服務企業的運營管理,現在是行為管理居多、企業運營管理少。技術缺失最多賠一臺車,但管理缺失很可能把一個企業都賠了,我認為這個行業大多數管理者都是從技術轉型后一點點摸索出來的,缺乏運營管理培訓。